洗浴,有著悠久的歷史。這要從沐浴先談起,早3000年前,在商時期的甲骨文里,已經有了“浴”、“沐”、“洗”這些字了。當然,這些字有著不同的含義!霸 笔窍丛;“沐”是洗臉,“澡”是洗手洗腳。
古代,洗澡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清潔衛(wèi)生,也是作為一種禮儀,一種社會公德,而共同遵守著。譬如上朝謁見、會客等等,都要先焚香洗澡,以表示虔誠和尊敬!墩撜Z憲問》說:“孔子沐浴而朝”。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推崇禮治的,所以他嚴格遵守,洗好澡再去見諸侯,或者去祭祀祖先和神靈。老子也很講究衛(wèi)生,《莊子#田子方》記載:有一次,孔子去見老子,正碰上老子洗澡,披著長頭發(fā),簡直不像個人,把孔子嚇了一大跳。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,有著悠久的衛(wèi)生傳統(tǒng)和風俗習慣。古代早有規(guī)定,上下身浴巾應該分開的!抖Y記#內側》說:“外內不共井,不共浴。”在這里倫理道德方面的原因,也有清潔衛(wèi)生的含義。
在甲骨文當中有許多單體象形字。它是描繪實物形狀的字,即象形文字。前面談到的浴、沐、洗這些有關個人衛(wèi)生的字,便屬于這一類象形字。就拿“浴”字來說吧,它像一個人,立在盤子里,身和頭上有水滴落下,這說明了一個人正站在“盤子里洗澡”。
《山海經》是我國更早的百科全書,相傳是夏禹時所作,當中也記載了有關藥浴的方法!渡胶=#北山經》中記載了熏草。佩之可以已病!渡胶=#西山經》中有記載了黃顴“浴之已疥,又可以已腑腫”。
在《禮記#內側》中記載:“頭有創(chuàng)則沐,身有病則浴”。
在唐朝的《外臺秘要》、《千金翼方》中記錄了大量美發(fā)、烏發(fā)、熏衣、香體。在這些配方中,運用了大量的香料,除潔身、香體、防蟲外,還有空氣消毒的作用。
周朝時,由“卜官”掌管,規(guī)定了一年中的特定月份----五也為沐浴的時間,大家都以香熏草藥沐浴。屈原《離騷》中的詞句“治蘭湯兮沐芳 ”,就是對民間人們在沐浴節(jié)的一種形象描述。唐宋以后,約定俗成把每年五也初五這一天定為“浴蘭節(jié)”。在這一天,人人進行藥浴,以祛 穢,預防疾病。
十六國的時候,后越的國君石虎的沐浴十分講究。他將各種香料藥物,裝進絲織袋中,泡在池子里。到了嚴冬季節(jié),將幾十條銅制的龍,每條 龍重幾十斤,燒紅后放在池子里,使水保持在一定的溫度,這種浴池,名叫“焦龍池”,又稱“清婷浴室”。
除了宮廷浴室外,寺院浴室也得到了發(fā)展,僧人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崇敬,沐浴更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。寺院的浴室被稱為“浴 堂”。
到了宋代,才開始出現公共浴室!赌芨凝S慢錄》記載:“所在浴室必掛壺于門”。當時的浴室,又稱為“香水行”。
到了明朝,公共浴室更為普通,有了和現代男浴室差不多的“混堂”,用大鐵鍋燒水,熱水與大池子相通,門上還掛一塊“香水行”的牌子。
近百年來,西風漸盛, 傳統(tǒng)洗浴無論的家庭還是在公共浴場,都已鮮見。在一些農村還殘存一些木盆洗浴,但已經沒有傳統(tǒng)的文化和內涵 了。電影《洗澡》就是一個縮影。其中一個情節(jié)是在一滴水一粒黃豆的陜北,一個敦厚的老農托了一驢的黃豆換回了兩桶清水,讓第二天出嫁 的女兒平生第一次,也可能是更后一次洗澡。女兒的母親一邊擔心著下半年的口糧,一邊祝福著孩子,專著地添柴草為女兒燒洗澡水,女兒小 心翼翼地泡在桶里,惟恐撒出了一滴……近乎奢侈地撥弄著水。說不清是對出嫁的憧憬或是感傷還是對洗澡的渴望,女兒噙著淚水微笑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