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餐禮儀
1. 就座時,身體要端正,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,不可蹺足,與餐桌的距離以便于使用餐具為佳。餐臺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。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。
2. 使用刀叉進(jìn)餐時,從外側(cè)往內(nèi)側(cè)取用刀叉,要左手持叉,右手持刀;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,右手執(zhí)刀將其切成小塊,用叉子送入口中。使用刀時,刀刃不可向外。進(jìn)餐中放下刀叉時應(yīng)擺成“八”字型,分別放在餐盤邊上。刀刃朝向自身,表示還要繼續(xù)吃。每吃完一道菜,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。如果是談話,可以拿著刀叉,無需放下。不用刀時,可用右手持叉,但若需要作手勢時,就應(yīng)放下刀叉,千萬不可手執(zhí)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,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,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,也不可一手拿酒杯,另一支手拿叉取菜。要記住,任何時候,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,另一端放在桌上。
3. 喝湯時不要啜,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。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(fā)出聲音。如湯菜過熱,可待稍涼后再吃,不要用嘴吹。喝湯時,用湯勺從里向外舀,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,用左手將湯盤的外側(cè)稍稍翹起,用湯勺舀凈即可。吃完湯菜時,將湯匙留在湯盤(碗)中,匙把指向自己。
4. 吃魚、肉等帶刺或骨的菜肴時,不要直接外吐,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(nèi)。如盤內(nèi)剩余少量菜肴時,不要用叉子刮盤底,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,應(yīng)以小塊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。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卷起,然后送入口中。
5. 面包一般掰成小塊送入口中,不要拿著整塊面包去咬。抹黃油和果醬時也要先將面包掰成小塊再抹。
6. 吃雞時,歐美人多以雞胸脯肉為貴。吃雞腿時應(yīng)先用力將骨去掉,不要用手拿著吃。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,要吃完上層后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后再吃下層吃肉時,要切一塊吃一塊,塊不能切得過大,或一次將肉都切成塊。
7. 喝咖啡時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,添加后要用小勺攪拌均勻,將小勺放在咖啡的墊碟上。喝時應(yīng)右手拿杯把,左手端墊碟,直接用嘴喝,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著喝。吃水果時,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,應(yīng)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、核、用叉子叉著吃。
8. 用刀叉吃有骨頭的肉吃有骨頭的肉時,可以用手拿著吃。若想吃得更優(yōu)雅,還是用刀較好。用叉子將整片肉固定(可將叉子朝上,用叉子背部壓住肉),再用刀沿骨頭插人,把肉切開。更好是邊切邊吃。必須用手吃時,會附上洗手水。當(dāng)洗手水和帶骨頭的肉一起端上來時,意味著“請用手吃”。用手指拿東西吃后,將手指放在裝洗手水的碗里洗凈。吃一般的菜時,如果把手指弄臟,也可請侍者端洗手水來,注意洗手時要輕輕地洗。
9. 吃面包可蘸調(diào)味汁吃到連調(diào)味汁都不剩,是對廚師的禮貌。注意不要把面包盤子“舔”得很干凈,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,再蘸一點(diǎn)調(diào)味汁來吃,是雅觀的作法。
法國人的情感細(xì)膩,想法浪漫。因而法國的餐飲是非常講究的。
法國的飲食文化非常悠久,從路易十四開始,法國的飲食外交便世界聞名,在法式宴會鼎盛時期,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。法國人更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,更喜歡的食品是奶酪,更名貴的菜是鵝肝,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,此外,法國人還是世界飲酒冠軍,尤其是喝葡萄酒。
法國是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。法國人講究吃,而且舍得花錢。法國人不愛吃無鱗魚,也不愛吃辣味的菜肴。他們一般都喜歡吃略帶生口、鮮嫩的美味佳肴。法國人一般都樂于喝生水(自來水),不習(xí)慣喝開水。
聞名世界的法國料理,以精致豪華的高尚品味,風(fēng)靡全球食客的胃,法國人將「吃」視為人生一大樂事,他們認(rèn)為:美食不僅是一種享受,更是一種藝術(shù)。16世紀(jì)時的法國宮廷已有一套相當(dāng)講究的飲食文化,法國大革命后隨著宮廷廚師的流落市井,宮廷料理開始在民間生根。
法國料理十分重視“食材”的取用,次等材料,做不出好菜是法國料理的至理名言,而法國料理就地取材的特色,使南北各地口味不一,因此「到什么地方吃什么菜、什么時令吃什么菜」就很重要!
法國料理的精華在醬汁(SAUCE),因?yàn)閷κ巢牡闹v究,法國人使用醬汁佐料時,以不破壞食材原味為前提,好的醬汁可提升食物本身的風(fēng)味、口感,因此如何調(diào)配出更佳的醬汁,就全看廚師的功力了!此外,法國菜也被喻為更能表現(xiàn)廚師內(nèi)涵的料理,每一道菜對廚師而言,都是一項(xiàng)藝術(shù)的創(chuàng)作。
法國人飲食特點(diǎn)
對晚餐較重視。愛喝葡萄酒、牛奶、紅茶等。到飯店喝咖啡和吃水果吃雪糕。愛吃牛肉、羊肉、雞、魚、蝦、雞蛋、各種燒腸子等。各種蔬菜都愛吃。愛飲清湯,愛吃水果(特別愛吃菠羅)。
在吃正式的法國餐館吃飲,餐具、酒具的配合使用都是一絲不茍的。吃甚么樣的菜用甚么樣的刀叉,是很有研究的,所以每人面前都選了兩三套。酒杯也是一樣,因?yàn)樵谶@里吃食與喝品配搭是一藝術(shù)。習(xí)慣上,餐前要喝一杯開胃酒;用餐過程中,如果吃肉要配干紅葡萄酒;吃魚蝦一類的海味,要喝干白葡萄酒;餐后有些人還喜歡喝一點(diǎn)白蘭地地一類的烈性酒。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?粗甙质莺脦讉酒杯放在跟前,還真證不勝酒力的?不過好在這里不講究感情深,一口悶。席問大家邊吃邊聊,酒只是起到助興和調(diào)節(jié)氣氛的作用,卻頻頻舉杯,卻都淺到即止。保持餐桌上愉快的氣氛,但又不至于過分喧鬧。
法國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(diǎn):
1、注重烹調(diào)火候,講究菜肴的鮮嫩,強(qiáng)調(diào)菜肴的質(zhì)量。
2、口味:一般喜肥、濃、鮮、嫩,偏愛酸、甜、咸味。
3、食品:主食為米飯或面粉,愛吃點(diǎn)心;副食愛吃肥嫩豬肉、羊肉、牛肉,喜食魚、蝦、雞、雞蛋及各種腸子和新鮮蔬菜,偶爾也愿品嘗些新奇的食物,如蝸牛、蚯蚓、馬蘭等;喜用丁香、胡椒、香菜、大蒜、番茄汁等作調(diào)料。
4、制法:對煎、炸、燒、烤、炒等烹調(diào)方法制作的菜肴偏愛。
5、菜譜:很欣賞紅燒鱖魚、宮保肉丁、脆皮炸雞、炒蝦球、銀芽雞絲、菠蘿火雞、拔絲蘋果等風(fēng)味菜肴。
6、水酒:對酒嗜好,尤其愛飲葡萄酒、玫瑰酒、香檳酒等,一般不能喝或不會喝酒的人也常喝些啤酒;通常他們慣用的飲料還有礦泉水、蘇打水、橘子汁以及紅茶或咖啡等。
7、果品:法國人愛吃水果,尤其對菠蘿格外偏愛,蘋果、葡萄、獼猴桃等也是他們愛吃的品種:干果喜歡葡萄干、糖炒栗子等。
“法國人飯前用一個小時來品嘗開胃酒,就著一些橄欖和小餅干,當(dāng)他們真正坐下來吃的時候,就沒有那種強(qiáng)烈的饑餓感了! 而且在吃每一口食物的間隙,都要停頓無數(shù)次,進(jìn)餐時那種輕松愉悅的氣氛,以及對食品的品味和贊美,幫助他們輕松地保持身材,
法國女孩子的食物都是小份的。典型的法國烘制的牛角面包重量都是30克多一點(diǎn),而美國產(chǎn)的這種面包幾乎有60克的分量,換句話說,法國女孩子的胃已經(jīng)習(xí)慣了攝入少量的食物。
法國女性非常熱忱地對待正餐,一般在下午兩點(diǎn)之前攝入的熱量占一天總量的的60%,隨后是一頓簡單的晚餐。而在 ,人們經(jīng)常一整天都在餓著自己,在晚飯的時候,卻是吃得又好又飽。因?yàn)榉▏宋绮统缘煤軡M足,因此不需要隨時吃零食,這也幫助他們控制了體重。
法國人對吃的講究程度不亞于 人。他們常常津津樂道于在哪個餐館吃得如何好,又在哪條街上新開一家什么餐廳,一定要去吃一次云云。在接受吃的文化方面他們又是很開通的,只要是美味,無論是意大利的、西班牙的,還是北非或 的,一概照單全收。但一說起法餐,那絕對是“非我莫屬”。只有同 人在一起時,他們才會稍稍顯出謙遜的態(tài)度,說是“我們法餐中餐是世界上更著名的兩大飲食”。你看,居然想同中餐平起平坐。
法國人不僅講究吃的內(nèi)容,還講究吃的環(huán)境和吃的情趣。
除了貓狗肉不考慮之外,肉食也可謂品種繁多,有大家熟知的蝸牛、青蛙腿、馬肉,加上一般傳統(tǒng)肉類;海鮮更不在話下:生蠔,龍蝦,螯蝦,蜘蛛蟹及各種海貝;魚類主要為海魚,更走俏的有海魴、狼魚、鰨魚、大菱鲆及一些譯不出名字的魚,而吃熏大馬哈魚則為圣誕節(jié)傳統(tǒng)之一。會打獵的人還講究吃山鷸,是一種體形不大的鳥,卻渾身都是肉,肉質(zhì)極鮮。
肉類的作法大多為燉、烤和煎?偟膩碚f,他們沒有“炒”這個概念,有也只是煮的前奏。所以法餐可提前做好,不象中餐為了保持鮮嫩,總要在更后關(guān)頭下廚操勺。他們用的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“草”,常用的有小蔥、百里香、香芹、月桂等。正如中餐佐料不止有醬油醋,法餐中也有五花八門的各類調(diào)料,如黃油、牛奶、奶油、雞蛋等,也能配成各式各樣的口味,就看他如何選配及操作了。更有代表性的吃法為煎牛排,分三種狀態(tài),第一為半生不熟,僅煎幾秒鐘便上桌,切開后仍血淋淋的,有人為此大快朵頤, 人會望而生畏;第二種為帶血狀,比前者多煎十幾秒;第三種為基本熟狀。吃時完全視各人口味選其需要的狀態(tài)。
法國人吃的青菜品種絕沒有 的多,且大部分都生吃,其它都是西洋菜的模式:大而無味,也正好適應(yīng)法餐的作法。人們漸漸地也用一些外來的佐料,如咖喱和生姜等。法國人認(rèn)為生姜有壯陽的功效,所以接受起來十分容易。另外大白菜,豆芽也開始慢慢流行開來。他們對蔬菜的作法同中餐正好相反,沒有中間狀態(tài):不是生吃就是煮得爛爛的。生吃的有各種生菜、甜紅蘿卜、西紅柿和黃瓜等。象煮得爛爛的就有什么菠菜泥或悶煮各種菜,連扁豆都煮得軟軟的。
甜食更是五花八門,能看得你流了口水不說還非得買來嘗嘗不可。做甜食的佐料無非也就是黃油奶油牛奶面粉雞蛋再加上糖而已,如配上各式水果或巧克力或香草等就做成了式樣不同的糕點(diǎn)。有愛好者大多數(shù)情況下在家里自制點(diǎn)心,一點(diǎn)也不比外面買的差,甚至更好。
吃飯時客廳的氣氛及裝飾是要講究的,主人一定要事先將客廳精心布置一下,插上鮮花,晚間則打上柔和的燈光,大餐桌鋪上燙好的桌布和布餐巾,再擺上精美的瓷制餐具。更好的當(dāng)屬里莫日的瓷器,潔白的細(xì)瓷點(diǎn)綴上精致的花紋,顏色也配得恰到好處,講究的人家要擺上銀制刀叉和水晶杯。酒杯視各家情況一至三只不等。一般為兩只,包括酒杯和水杯,有三只的就考慮到紅、白葡萄酒了。遇有重大場合,飯后要開香檳酒,又是另一只杯子。順便說一句,法國香檳酒是香檳地區(qū)產(chǎn)的帶汽白酒,與 的小香檳不可同日而語。受法國人邀請時,千萬別以為“隨便來點(diǎn)香檳”就行了,因這種酒實(shí)在不是隨便喝的。
刀叉餐具的講究看過電影《泰塔尼克號(TITANIC)》的人一定有所領(lǐng)教,初一看真能嚇一跳:盤子的兩邊左右各擺三至四副刀叉,杯子有大中小三號。那是更為講究的一種,一般情況擺上一、兩副刀叉就夠了。如吃海鮮更是熱鬧,有各式各樣的工具,你若不大干一場都覺得對不起它們。一般的規(guī)矩是每上一道菜先從更外面的刀叉用起,隨用隨撤,到后來就好辦了。大號杯子用于喝水,其它用于紅白葡萄酒。大勺只用于喝湯或公用;小勺又有甜食和咖啡之分,后者較前者小一號。如是在家中用餐,如此一頓飯下來鍋碗杯勺可夠洗一通的,幸好有人發(fā)明了洗碗機(jī)。
吃飯的程序是:首先喝開胃酒,以酒精濃度較高的酒為主,同時吃點(diǎn)小咸餅干,等于是讓胃適應(yīng)一下。然后全體上席,第一道菜通常是冷拼、熱菜餅或海鮮,用一只中淺盤子;如第一道為湯,就得用深盤子加上大勺。無論吃什么,這第一只盤子總要撤下。隨之而來的主菜用大淺盤用餐,至少包括兩個熱菜,一葷一素,有時會有米飯或面條,屬于配菜。主食永遠(yuǎn)是法式面包。等所有的人將食物都盛到自己盤中后,女主人拿起刀叉并說“祝大家好胃口”,客人方可開始。有時客人不懂規(guī)矩先動手也是有的,這時女主人便立即不動聲色地拿起刀叉,以不顯得客人失禮。熱菜之后是奶酪間或加拌生菜,換上一小淺盤,然后就是飯后甜食加咖啡或茶。更后,有時主人還建議喝消化酒,其酒精濃度比開胃酒更高一點(diǎn)。常常有外國人不懂法國人的對酒的講究,將開胃酒在用餐時倒給客人;或有人象在 干老白干一樣斟上滿滿一杯,然后舉杯一飲而盡;甚至主客不分,自己起身倒酒。遇此類情況,法國人一般來說比較寬容。有去過 的就了解一點(diǎn) 人的行事方式,他們會開玩笑說:“我們在 時,都按他們的習(xí)慣做;在法國,我們還是得隨他們。”不過一點(diǎn)沒有責(zé)怪的意思。
大多數(shù)法國人都很會做菜,尤其是家中來客人時,夫妻倆更是各顯身手。一般來說,客人到后,妻子負(fù)責(zé)招呼,丈夫掌管酒水,需要時倆人就同時下廚上菜。在這樣一種氣氛里,無論吃什么都會給你一種溫馨的感覺。更不用說主人精心烹調(diào)出的美味了。如在飯店用餐,那么各式菜不僅味道鮮美,廚師還能用各類食品顏色拼出各種圖案及樣式,其講究程度就不是一般家庭所能做到的了。
來法旅游的 人吃法餐更不能接受的就是冷熱交替、甜咸相加:第一道,冷盤(咸);第二道,熱菜(咸);第三道,甜食(冷);更后,咖啡或茶(熱且加糖),不僅如此,用餐中還要喝酒和冷水。吃完了飯肚子如何承受只有心知肚明了。不過法國人從來沒有不適,也就不便大張旗鼓地發(fā)牢騷。
法餐雖不象中餐擁有幾大菜系,各地卻都有傳統(tǒng)的代表菜,如多爾多涅的油浸鴨肉及鵝肝,阿爾薩斯的酸菜腸,布列塔尼的黑面燉肉和薄餅,諾曼底的牛羊下水,普羅旺斯魚湯等等等等。現(xiàn)代的新式法餐更著重味道的細(xì)膩及陳列的樣式,使人的味覺和視覺都得到美的享受。
正式的全套西餐上菜順序是:①前菜和湯②魚③水果④肉類⑤乳酪⑥甜點(diǎn)和咖啡⑦水果,還有餐前酒和餐酒。沒有必要全部都點(diǎn),點(diǎn)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。稍有水準(zhǔn)的餐廳都?xì)g迎只點(diǎn)前菜的客人。前菜、主菜(魚或肉擇其一)加甜點(diǎn)是更恰當(dāng)?shù)慕M合。點(diǎn)菜并不是由前菜開始點(diǎn),而是先選一樣更想吃的主菜,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