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人雖有改良之功,但不得不說,多虧了華人,印度拋餅才可以流傳四方,享譽海內(nèi)外。沒有"印度拋餅" 的新德里
印度拋餅又叫煎餅,近年在大中華圈里發(fā)揚光大。印度人雖有改良之功,但不得不說,多虧了華人,印度拋餅才可以流傳四方,享譽海內(nèi)外。
在新加坡,華人居多。早期在新加坡的印度人為了賺華人的錢,努力改良和創(chuàng)新煎餅,以便它更合華人的口味。漸漸地,煎餅成了華人的充饑小點、早餐,后來還晉升為午餐、晚餐和夜宵。
煎餅?zāi)惋柗奖?
北印度以烤餅為主食,南印度則米飯居多。餅在印度人的飲食中不可或缺,對于那些在印度鄉(xiāng)下的勞動人民來說更是如此。在印度,除了蛋和洋蔥之外,煎餅通常不加任何餡料,而是直接蘸咖喱吃。對于長時間勞作的苦力來說,這種煎餅既耐飽又方便攜帶,可以說一舉兩得。因此,煎餅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了印度勞動人民早餐的最佳選擇。
早期煎餅都很大
印度淪為殖民地后,殖民政府把印度的奴隸運到其他殖民地進行開墾。因此,印度煎餅也隨著雇傭苦力而被傳播到加勒比海群島和東南亞各地。
傳統(tǒng)的印度煎餅是用羊酥油制作的。由于羊酥油很貴,只能加入少量,而主要是面粉和鹽。因此,傳統(tǒng)煎餅的口感較韌,耐嚼,但冷后容易變硬。當時的煎餅都是“巨型”的,足足有今日的4倍。所以,傳統(tǒng)煎餅自然就只能獲得自家人的青睞了。當時的印度人由于勞動多,食量大,每人每餐至少也都要吃上2個這種“巨型”煎餅。
六十年代盛行小拋餅
直到六十年代,這種超級煎餅才得到了改良。也就是這時,印度煎餅才開始受到矚目,在華人圈走紅。對此,海南咖啡店的印度攤販艾杜·拉沙克無疑是一位功臣。
要做松軟的煎餅,秘訣就在于油水要足,“拉甩”次數(shù)要多。由于咖啡店的華人顧客眾多,在他們的點撥下,艾杜·拉沙克做出了更合華人口味的煎餅。秘方就是在面團中放入足夠的印度酥油,不斷地拉甩。
而他最大的貢獻,是把大面團變成了1/4的小面團,由于“拉甩”次數(shù)不減,煎餅的“層次感”得到了大大提高,做出來的煎餅自然是松軟、香脆,“拋餅”這個稱謂也似乎更加貼切。
八十年代“百花齊放”
小拋餅深受歡迎,其他印度攤販也跟著效仿。八十年代,是煎餅“百花齊放”的時期。各種口味的煎餅紛紛出籠,如水果煎餅、海鮮煎餅和沙丁魚煎餅等等。為了吸引更多顧客上門,商家頻頻推陳出新。時至今日,更獨特的新款煎餅一直不斷出現(xiàn)。
不過,口味再多,再獨特,原味煎餅也永遠是老顧客的最愛,總是高居銷售榜首。印度人的口味就更傳統(tǒng)。土生土長的印度人雖已嘗試接受改良口味的小煎餅,但他們還是較喜歡到印度素食餐廳品嘗傳統(tǒng)煎餅的原有滋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