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說猶太人做生意的觀念跟中國人是不一樣的,如果一個猶太人在一條街道開一家餐館,另一個猶太人會去開一家洗車店而不是餐館,開車去餐館吃飯的人吃完飯順便也會洗洗車,而專門去洗車的人也會因為有吃飯的需求而去餐館。這樣可以互相借力,共同成長,避免正面交鋒和兩敗俱傷的局面出現。
1849年礦工們一窩蜂涌進加利福尼亞州,形成了當時著名的淘金潮,世界上第一條牛仔褲的發(fā)明者利維-斯特勞斯也是猶太人,原本也是其中的一位淘金者,利維-斯特勞斯發(fā)現強烈的勞動使得礦工們衣服極易磨損,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耐穿的衣服,在這種背景下,利維-斯特勞斯決定放棄競爭激烈的淘金工作,另辟蹊徑,而發(fā)明了堅實、耐用的牛仔褲來滿足礦工們的這種需求。時至今日,牛仔褲已經成了人們時尚、休閑的常備服裝。
中國人做生意喜歡盲目跟風,聽什么行業(yè)好做,就做什么行業(yè),看別人做什么賺錢,就盲目進入,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卻屢屢發(fā)生。
筆者認識一位朋友,原本開一家會計咨詢公司,為中小企業(yè)和個體戶提供財務會計咨詢和服務,業(yè)務發(fā)展還能維持公司正常運作,因為本身業(yè)務的關系,認識一位開有5家化妝品連鎖店的老板,看到別人做的風風火火,以為開化妝品店一定能賺錢,于是在這位化妝品店老板的引薦下,在一家購物商場,投資十萬也開了一家化妝品店,店內所選擇的幾個品牌在國內品牌來講也算得上是數一數二了,這些品牌在央視和湖南衛(wèi)視還會經常投放廣告,可半年下來,店面一直處于虧損狀態(tài),萬般無奈之下,只好考慮將店面轉讓或搬遷。這位老友說,自己選擇的牌子在國內品牌來講也是叫得響的,而且選擇了當地比較有名氣的購物商場內開店,為什么每個月賣的貨還不夠交場租和給員工發(fā)薪水呢?
筆者應邀實地考察了他開的化妝品店后,對其做了一些分析。
首先,該好友從會計咨詢行業(yè)進入化妝品行業(yè),對行業(yè)認識和理解的深度不夠,對化妝品專營店的運營和管理不熟悉,外行開店一定有一個摸索的過程,看到別人開了5家連鎖店,以為這個行業(yè)一定好做,存在盲目跟風的心理狀態(tài),是導致他開店失敗的內在原因。
其次,該化妝品店旁邊同時存在3家類似的店面,而且店內品牌知名度也不亞于他自己店內的品牌,直接面對競爭對手的慘烈肉搏,打折降價,送贈品的同質化競爭使其產品本身利潤下降,運營成本不斷增加。
另外,該購物商場雖然很大型,也有知名度,但在該城市同時面對沃爾瑪、吉之島、大潤發(fā)等幾家大型商超的沖擊,有限的顧客資源被不斷增加的商超所分流,這也是其本人在選址上的一大失誤。
最后,該好友所選擇的幾個品牌,其廣告訴求對象和目標消費人群大多是80后、90后的女性人群,而該購物商場所處的位置卻是在一個居民社區(qū),到該商場消費的人群大多是家庭主婦,菜米油鹽才是這些家庭主婦的主要消費對象,對于時尚、流行的消費品并不感興趣。
筆者認為,以上原因是其導致開店失敗的主要原因。目前的國內化妝品市場已經不是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的市場,市場格局早已發(fā)生變化,一方面是寶潔、歐萊雅、資生堂、聯合利華等外資品牌已在中國牢牢站穩(wěn)了腳跟,另一方面是國內品牌產品同質化、促銷手段同質化的慘烈肉搏,如此一個血雨腥風的市場,如果新進入者不認真研究和調查市場就進入的話,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。所以奉勸那些喜歡盲目跟風者一定要冷靜,沒有一定的實力和能力及詳盡的調查分析,就不要自討苦吃,或者做好自己老本行或進入其他有發(fā)展前景的行業(yè)也許是最好的選擇。最好是學學猶太人如何開店吧,不要慘烈肉搏,而是要互相借力,共同發(fā)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