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合理搭配中餐菜品?(美萍餐廳經營管理軟件)
[日期:2008-09-22 ] |
來源:網(wǎng)絡 作者:未知 |
|
西方國家的相關研究表明,與在家就餐相比,西式快餐的營養(yǎng)平衡較差,其主要問題是熱量過高、脂肪過高和膳食纖維不足。雖然在很多方面,中餐比西式快餐更具有營養(yǎng)平衡的潛力,但與西式快餐類似的問題,在我國餐飲業(yè)中也同樣存在。如何通過合理搭配,在現(xiàn)有食物品種和框架下,使美食佳肴與健康膳食協(xié)調起來,是餐飲營養(yǎng)需要探討和實踐的重要問題。
餐館飲食與我國居民合理營養(yǎng)目標的主要差距
我國餐飲食物結構與合理膳食營養(yǎng)目標差距較大,最主要的問題存在于下列兩個方面:
動物性食品的過量問題 自《中國食物與營養(yǎng)發(fā)展綱要》發(fā)布以來,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一直定位在以植物性食品為主,適度增加動物性食物的方針上。去年公布的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》則明確指出,食物多樣,谷類為主,粗細搭配。從食物數(shù)量和品種來說,要求每日攝入谷物250~400克,蔬菜300~500克,而肉類只有50~75克,水產類50~100克。
我國傳統(tǒng)烹調以動物性食品為主料,蔬菜類和糧食類食物相對薄弱,而且傾向于動物食品混合烹調。盡管近年來蔬菜融入宴席的潮流逐漸北移,但蔬菜菜肴的比例仍然遠低于動物性食品。餐館消費者一餐中所攝入的肉類和魚類通常高于150克,大大高于推薦數(shù)值;而蔬菜和主食的攝入量則明顯不足。這樣的食物比例顯然是與理想狀態(tài)嚴重倒掛的。
烹調油和能量的過剩問題 按照我國居民膳食營養(yǎng)素參考攝入量標準,一個輕體力勞動男性每日的能量供應僅需2400千卡,正餐能量不能超過900千卡。按合理營養(yǎng)需求,這樣一餐中的脂肪含量不應超過30克,包括烹調油和食物原料當中的脂肪。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要求每日烹調油用量為25~30克,每餐大約為10~15克烹調油。而在餐館烹調當中,一個菜的用量便遠遠超過這個數(shù)值,一餐的脂肪攝入量很少低于50克。
同時,餐館所提供的主食中,往往會添加油脂,把原本脂肪含量極低的主食變成高脂肪食物。無論是酥餅、點心、煎炸小吃、八寶飯、炒飯,都需要加入油脂。包子、餃子、燒賣、餡餅等帶餡食品則含有高脂肪的餡料。如此,高油脂的菜肴加上高脂肪的主食,極易帶來能量過剩問題而導致食客肥胖。
除以上兩大主要營養(yǎng)問題之外,餐飲中還存在著鹽分過高、粗糧過少、飲料品種不健康等問題,在后面將陸續(xù)加以討論。
改善餐飲營養(yǎng)搭配的可行方式
與在家就餐不同,在外就餐的主要動力并非健康,而是追求便捷、美食和社會心理需求。然而,滿足美食和社交的需求,與引導食物搭配趨向合理,兩者并非不可兼得。
中餐食物的一大優(yōu)點是食物品種豐富,烹調方法多樣。只要對菜肴的原輔料搭配進行控制,菜肴之間進行協(xié)調,以及對上菜的順序加以改變,宴飲中的膳食營養(yǎng)平衡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。
點菜中葷素菜肴的合理搭配 按照較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,一桌酒席上葷菜素菜比例應該大約達到1比3,而現(xiàn)如今外出就餐時,往往葷素比達到3比1。翻開任何一家餐館的食譜,我們都能發(fā)現(xiàn)素菜總是在食譜倒數(shù)幾頁,品種也遠不如魚肉類主菜豐富。這樣葷素地位的顛倒必然導致成酸性食品和成堿性食品的失調,從而增加了外出就餐者患多種慢性疾病和骨質疏松的風險。
由于在外餐飲時,消費者根據(jù)餐館的提供的菜單自己決定食物品種,因此餐館的職責是必須提供一定比例的低脂選擇,提供一定比例的蔬菜,并通過點菜員來引導顧客合理搭配菜肴品種,使顧客的點菜選擇與健康膳食結構的距離盡可能地拉近。
事實上,盡管在宴席當中,很難達到一葷配三素的理想比例,但至少可以實現(xiàn)1:1甚至1:1.5的葷素比例,即一份葷菜,一份葷素搭配以素為主的菜,一份純素菜。一些以珍菌、堅果為主要原料的菜肴,盡管是素食,卻也頗具高檔感。那些傳統(tǒng)的蔬菜,只要加上少許蟹蓉、鮑汁、蝦仁、雞汁等動物性配料,再加上漂亮的造型,就可以大大增加美食感。同時,再加上一些品種新穎、顏色漂亮的素食配料,即可達到要求。
在我國,蔬菜原料十分豐富,成本相對較低,特別是綠葉蔬菜種類多樣。只要在烹調和搭配上下功夫,制成健康美食并不很難。
點菜中濃淡菜肴的合理搭配 大部分顧客頻頻光顧餐館酒樓,主要是喜愛某些菜肴的風味,而大部分風味的來源,乃是大量的油脂?局迫忸愋枰弥竞扛叩脑,而烹炒煎炸、香辣酥脆,都需要大量的烹調油。然而,如果每道菜肴都含有大量油脂,就會不可避免地造成肥胖后果,嚴重損害身體健康。
為了降低菜肴總體的油脂含量,不妨在點菜配菜時進行合理搭配。濃味菜肴可以搭配較為清淡少油的素菜,再搭配脂肪含量非常低的涼拌菜,就可能在同樣一份菜譜中組合出油脂含量較低的一餐。
對于動物性食品來說,清蒸、清燉、冷盤都是相對低脂的選擇,無需用大量明油來抹殺這種優(yōu)勢。對于植物性食品來說,在清炒菜肴中也不必加入太多油脂,盡量維持其清淡健康本色。至于涼菜中的蔬菜,更是選擇低脂菜肴的好機會。最近有不少餐館里流行用少量油、鹽、糖、香醋調味的大拌菜,比起西式的蔬菜沙拉能量更低,是非常健康的選擇。幾乎所有蔬菜都可以制成少油甚至無油的涼拌菜,無論是直接涼拌、焯拌還是或是蘸醬生吃都很好。
由于人體的味蕾敏感度會隨著菜肴濃烈程度的上升而下降,每個菜都味道濃重或鮮味很強,并不能獲得最佳的味覺感受。濃味與淡味搭配,香辣與清新組合,反而更能令人感覺到每一道菜的特色和美感。如果肥膩的烤鴨沒有配合無脂的小蔥、黃瓜條和荷葉餅,很難想象它能產生如此魅力無窮的美食感受;烤牛肉如果離開生菜葉、生洋蔥和檸檬汁等無脂配料的幫助,也難以讓人產生足夠的爽快感覺。實際上,菜肴之間的組合,道理也是一樣的。
食物的進食順序適當調整 外出就餐現(xiàn)有點菜上菜的順序是“先涼菜后熱菜,先喝酒再吃菜”,最后是湯、主食和果盤。這樣的上菜順序,也是導致外出就餐的飲食模式不健康的一大原因。這種順序的結果是,在饑餓中首先攝入大量動物性食品,也就是得到了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,待大量魚肉已經將胃填飽,酒精已經充分吸收,才考慮蔬菜和主食,必然造成魚肉類攝入過量,蔬菜和主食比例過低。此外,剛吃飽飯便上一大盤冰涼的水果,會造成胃部血管收縮,特別是對于一些消化機能較弱的人來說,不利于油膩食物的消化吸收,甚至可能造成不適。
如果能夠改革上菜順序,顧客剛剛入座就送上果盤,更有利于身體健康。果盤制作簡單,可以減輕顧客等待上菜的煩躁情緒,緩解饑餓感覺,還能在進食大魚大肉之前增加一些碳水化合物,有利于蛋白質被充分利用,也有益于膳食酸堿平衡。餐前上些開胃湯也有類似的作用,可以保護胃腸,控制食量。
根據(jù)營養(yǎng)學會的膳食寶塔推薦,主食和蔬菜應該是每天攝入量最大的食物,因此在一桌筵席上,應該較早提供含有淀粉的涼菜,如藕片、粉皮、山藥、土豆沙拉等,在熱菜當中也可以間隔提供一些小吃和含淀粉原料的菜肴,如含有甜玉米、馬鈴薯、芋頭、甘薯等的菜,為客人提供粗糧和薯類。同樣,各種蔬菜類菜肴也應當與葷菜間隔上菜,而不需要等到最后再上。
考慮到餐館食物中,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,如果能夠為各種魚肉類主菜搭配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類,更有利于控制慢性疾病。例如,大量肉類的砂鍋、煲仔類的菜肴,可以同時配贈一小盤粗糧饅頭、窩頭、玉米小餅、紅薯塊等。如此,就能從食物搭配方面大大改善一桌菜肴的營養(yǎng)價值。
錄入:mp003